2025-03-12

萬病之源在腸道,如何讓腸道健康?讓腸道美麗,每個人都做得到的!



酵母粉,應再加在的啤酒酵母處

文章轉自 <遠見天下>

老化的關鍵在腸道!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:讓腸道美麗,每個人都做得到的「123456」原則

文/顏理謙 攝影/影巷26號 責任編輯/陳莞欣



編按:萬病之源在腸道,如何讓腸道健康?《50+》於2024年4月16日舉行「預約不生病的老後:健康大未來國際論壇」,邀請國內外專家分享健康觀點和趨勢,以下是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的分享紀要:



退休以後,你想過怎樣的生活?



有些人無論幾歲都健康如昔、天天自由自在;也有的人總是一身病痛,時不時得上醫院,人生過得毫無滋味。如何從源頭做起,趁早預防疾病發生?



「有句歌詞說:『三分天註定,七分靠打拼。』一個人是否健康,30%由遺傳影響。但剩下的70%靠後天決定,包含行為、社會、環境和健康照護。也就是說,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活到幾歲!」而想要擁有健康長壽,其實並不難。國內腸胃科權威、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在《50+》健康大未來國際論壇上告訴讀者,「只要顧好腸胃,就可以得到健康!」(相關閱讀:如何擁有不生病的老後?11項長壽健康建議,你也做得到!《50+》健康大未來國際論壇現場報導



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  腸道健康關乎全人健康



腸胃在人體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?為何對健康的影響如此關鍵?



吳明賢解釋,胃腸、肝、膽、胰都屬於人體消化系統,其中,腸胃道有以下兩項主要功能:



1. 消化和吸收



2. 維持完整屏障,以防外界環境的不良作用。「假如腸胃道不好,當你吃了有問題的食物,很容易就會通過腸子進入全身。」



日本免疫與傳染病研究權威藤田紘一郎在《腸很聰明 腦是笨蛋》一書中也指出,腸子的進化早於頭腦,而且腸子內的神經細胞數量不亞於大腦。特別是在飲食方面,腸子可以判斷食物是否安全,但大腦卻做不到,甚至有些精神障礙者會產生偏食問題。「所以,假如你一直在吃垃圾食物,你的腸子的認知也會改變!」



此外,腸道還有一些較少被提及的重要功能。



例如,被稱為「幸福荷爾蒙」的血清素大多由腸道產生,而腸道毒素則是全身慢性發炎和肥胖的原因;腸道也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,人體有7成以上淋巴分布在腸道。因此,腸道健康關乎全人健康。「日本外科醫師、《不生病的生活》作者新谷弘實也說過,健康者的胃腸美麗,不健康者的胃腸醜陋!」



吳明賢笑說,以前講課時,他常開玩笑對學生說:猴子吃飯時很快樂,因為猴子每天吃香蕉,而香蕉裡含有豐富的血清素!吳明賢笑說,以前講課時,他常開玩笑對學生說:猴子吃飯時很快樂,因為猴子每天吃香蕉,而香蕉裡含有豐富的血清素!



他指出,在腸道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器官就是「腸道菌叢」。



腸道內細菌高達約100兆,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10兆,這些腸道菌也構成了人類後天基因體的表現。而腸道菌除了負責代謝,把人體攝入的食物轉換為能量或腸道激素,還負責維持人體的免疫力。



他將人體比喻為一個小社會,「當金融體系和司法體系出現狀況,社會就會動盪不安,像電影《蝙蝠俠》裡的『高譚市』一樣。」也就是說,若腸道生態破壞了,人體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疾病,例如,代謝性疾病、神經退化性疾病、癌症等都與腸道菌失調相關。「所以,假如你要做一個健康的人,要做個堂堂正正的細菌人。」他笑道。(相關閱讀:益生菌可以改善失眠嗎?營養師:養好腸道菌必做3件事,吃好才能睡好



現場讀者專注聆聽台大院長吳明賢演講。現場讀者專注聆聽台大院長吳明賢演講。



老化從腸道開始  想活得健康、長壽怎麼做?



國際期刊《自然老化》(Nature Aging)在2021年曾發表一篇研究報告,內容指出,研究人員把年輕老鼠的糞便給年邁老鼠食用,由於糞便內有年輕小鼠的腸道菌,因此當年邁老鼠食用糞便之後,視力竟然變好了。



此外,日本慶應大學Kenya Honda團隊也找了100多位百歲人瑞和一般人,並檢驗這群受測者的腸道菌。實驗結果發現,百歲人瑞擁有獨特的腸道菌膽酸代謝途徑,而這,很有可能就是人類長壽的秘密。「假如這些人瑞的腸道菌或特殊代謝物可以做成食品或補充品,大家就能跟他們一樣,活到100歲。」



「老化,從腸道開始。」吳明賢指出,如果想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腸道,應該注意以下基本原則:



1. 保持均衡飲食



「人如其食,病都是吃出來的。」他表示,如果真的想要長壽,就要為自己每天吃進去的食物負責。「如果每天吃高熱量食物、又不運動,就會形成代謝症候群,也就是脂肪慢性發炎,進而影響營養和免疫功能。」



那麼,每天應該怎麼吃最健康?他分享一套「123456」口訣,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點心,人人都可以簡單實踐:



(1)每天1盤青菜(8兩~1斤)



(2)每天2種水果



(3)每天3勺清油(少於25克)



(4)每天4兩米飯或4個饅頭



(5)每天5種優質蛋白質



(6)每天6杯水或6克鹽



2. 做好情緒和壓力管理



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,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。所以,養身必先養心!」他表示,若能保持情緒穩定,也可以減少疾病發生。



他引用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怒傷肝,喜傷心,悲傷肺,憂思傷脾,驚恐傷腎,百病皆生於氣。」因此,人要練習成為情緒的主人,妥善駕馭自己的情緒,而非成為情緒的奴隸,被情緒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品質。



3.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



他建議讀者,應該養成運動習慣。「走路,就是最好的鍛鍊方式。」每天如果能走路或跑步30分鐘,對健康將有助益。「我們應該要控制嘴,多動腿!」



當然,有了正確的健康觀念後,最重要的就是做到「知行合一」,才能讓知識真正成為能夠幫助自己活得更好的力量。



吳明賢分享,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向一位高僧請教佛法,高僧說,佛法就是「諸惡莫做、眾善奉行、自淨其意、是諸佛教。」聽了高僧的話,白居易不以為然地說,這些不都是3歲小孩都知道的事?高僧則回:「但這卻是80歲老人也很難做到的事。」



他勉勵在場讀者,了解健康知識固然重要,「但是如果要把知識變成真正有價值的事物,一定要有執行力!」



2024/04/30



圳路造電工法 除菌除臭分解酵素 台灣啤酒酵母 景觀建築木料 岩蜂蜜

* 此內容本站不負查証及相關法律責任,請雙方各自確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