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無止境!算完碳足跡,還有「碳手印」?帶你認識什麼是「碳手印」

編輯|Kai 圖片來源|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、unplash 發佈 : 2023/6/26

因應全球淨零、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等氣候行動目標,不少企業正為碳足跡盤查忙得焦頭爛額,然而即早反映執行減碳行動的歐美國家,甚至是國內企業,卻已經走向下一哩路-「碳手印(carbon handprint)」了。

「碳手印」是更為積極的減碳行動

「碳足跡」是近年全球推行綠色、減碳行動之下,最為人熟知的永續概念之一。那「碳手印」又是什麼呢?「碳手印」一詞最早出現在2016年,由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(VTT)和拉彭蘭塔理工大學(LUT)於氣候領導聯盟(CLC,Climate Leadership Coalition)的支持下提出。

ESG;碳手印;碳足跡;淨零;低碳;永續圖片來源: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

並於所制定的「碳手印指南(Carbon handprint guide)」中闡明,「碳手印」是指產品、服務或公司,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對地球環境所做的積極、正面影響,與眾所周知的「碳足跡」相較之下,「碳足跡」是指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,直接或間接排放出的溫室氣體,對氣候造成的負面影響。

以產品、服務協助上下游廠商節能減碳

簡言之,「碳足跡」是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,是已然造成的影響,「碳手印」則是為了減少碳足跡,所做出的積極作為;擴大「碳手印」可以減少「碳足跡」,但是,減少「碳足跡」並不等同能增加「碳手印」。它是一種概念,不僅自己減碳,還可以幫別人減碳,是「碳手印」最主要的精神。

ESG;碳手印;碳足跡;淨零;低碳;永續圖片來源:unplash

然而「碳手印」的出現,也是因為專家學者們看出減少「碳足跡」的侷限性,個人或企業只要有活動、生產,衍生出碳排放在所難免,但一昧地降低只是消極的行動方案,倒不如主動地透過服務與生產的產品,幫助他人做出更加積極的減碳行動、擴大「碳手印」,將可能超過原有「碳足跡」的規模。

國內外企業已朝向「碳手印」前進

由於外界預測「碳手印」將可能成為未來ESG的重要趨勢,因此,即早意識到綠色潮流的國內外企業,也著手朝向「碳手印」的方向前進。例如,英國知名採礦鑽井礦業機械商-偉爾集團(Weir),握有更具效率的創新碎石(Grinding)技術,協助礦業公司在開採過程中,在相同的開採效果下,卻能消耗更少量的石頭來達到目標,以其精準的製程效能,遠勝於同業競爭者。

ESG;碳手印;碳足跡;淨零;低碳;永續圖片來源:unplash

還有,全球軟體龍頭大廠微軟(Microsoft)公司,主要業務為提供Windows作業系統、Office文書工具,及Azure雲端運算服務等辦公室生產力工具,在透過建置物聯網(IoT)後,以提供雲端運算能源使用效率,即為幫助供應商及客戶實現減碳目標的例子。

而觀看國內,高性能材料廠商奇美實業不僅實踐能源轉型,更積極於永續材料的布局,以提供客戶材料的需求,並開發新型態的節能光組產品,滿足客戶低溫製程、降低生產能耗的目標,其節能光阻產品,也已經為各家客戶不同的製程工序,分別帶來10~100%的節能效益。奇美進行的即為透過新型的節能產品,來協助客戶達成降低碳排放目的的「碳手印」行動。

柏瑞投資集團全球執行長艾瑞特(Greg Ehret)曾在媒體上表示,「碳手印」不但是2023年投資展望中,備受矚目的投資主題,其中能夠引領潮流、幫助其他公司實現碳中和的公司,也將成為未來十年值得投資的優秀公司。因此,也再次證實了淨零排放實為當務之急,不趕上減碳腳步的企業,未來將可能面臨淘汰。

 

 

 

更多精采內容:www.idshow.com.tw/idtalk